2、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导向的作用。因此,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系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政策标准,深入幼儿园调查研究,奔赴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邀请专家指导论证,确立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立足邯郸、面向河北、服务京津冀,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能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具备从事幼儿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综合素质较高,能在幼教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人才。
3、构建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各学科课程标准,有效解决了“拿什么培养人”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标准》、岗位需求等,构建了“三横四纵”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课标”、“课证”、“课岗”、“课赛”融合贯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使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专业理念的引领性、专业特色的凸显性和培养过程的规范性。
根据“课标”、“课证”、“课岗”、“课赛”融合的原则,组织全体教师系统制定了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每门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和实施建议等。确保每一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使每一位教师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使每一位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成什么样子”,真正提高每一门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提出了“夯实知识掌握、强化技能训练、规范教育实践、注重素质塑造”的人才培养总思路,有效解决了“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在“夯实知识掌握”方面,首先,因为幼儿教育不分学科,幼儿教师需要有一个比较宽泛的知识基础,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职业素养等,所以要开全开足开好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开发、设置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其次,通过积极尝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学案导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来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强化技能训练”方面,充分发挥五年一贯制学制长的优势,制定了《专业技能考核方案》,详细规定了“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唱歌、跳舞、画画、弹琴、做手工、幼儿操等艺体技能;讲故事、舞蹈创编、环境创设、歌曲弹唱、歌表演、体育游戏设计、课件制作等专业技能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对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水平严格把关。并且通过校内外的各种比赛活动进行巩固和加强。
在“规范教育实践”方面,本着“分阶段递进”的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实习实训方案,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一年级重点是入门和体验,二年级重点是理解和提高,三年级重在灵活掌握与内化,四年级重在综合与提升,五年级能够初步适应岗位要求,逐步落实校内实训、模拟教学、专项训练和校外教育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工作。
在“注重素质塑造”方面,为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制定了完善的德育工作方案,明确了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通过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途径进行落实,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5、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培养效果检验”的问题。
根据“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要求,构建了“入口评价、过程评价、出口评价”全过程和“学校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全方位的多元、多样化、动态的综合评价体系。